迅维网

TB容量再升级 西部数据有哪些绝活呢?

晨洋宝贝 2017-9-22 09:25


  自从收购SanDisk(闪迪)依赖,就开始“名正言顺”地进入消费级固态储存市场。与仍保持SanDisk品牌的移动储存产品不一样,SanDisk的SSD产品已经改头换面,成为品牌下的产品。如果说去年所推出的第一代Blue(蓝盘)还有着深厚的SanDisk时代烙印,那么新一代产品则完全诞生于的体系,SanDisk已经成为其产品的部分零部件供应商。

  到现在为止,SSD仍缺乏普及的基础,没有了诸如4K视频这样强烈需要的推动,同时还有利润更高的手机抢资源,一年多来Flash产品价格不跌反涨,PC厂商都倾向于将250GB的“小”容量作为其产品的主流配置,而更大的515GB和1TB容量,则更多地定位于高端机型,因此形成了中小容量保持SATA协议,而高容量、高性能的产品则规模导入NVMe产品。在DIY市场上这个趋势更加显著,消费者更倾向于小容量、高性能的SSD与大容量的HDD组成双硬盘系统,大容量的SATA产品处境相当尴尬,没点绝活又怎能引来关心。

  在新款的1TB Blue SSD上,WD高调地写上了“3D NAND”字样,宣誓编号为WDS100T2B0A的新一代产品已经开始在其治下规划和优化,储存颗粒所有升级到新制程。在今年Computex上,WD正式推出了采用15nm制程64层堆叠技术的蓝盘产品,功耗、效能、耐久性和容量较上一代的WDS100T1B0A有了进一步提升。

  虽然SanDisk的合作伙伴Toshiba正谋求出售包括Flash产品在内的半导体业务,WD也加入了竞买者行列,但是这一切都不影响WD率先在消费级产品上引入最新的高堆叠产品,由此1TB也不再是Blue系列的最大容量型号,2TB就在那不远的前方。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SATA的产品1TB对普通消费者已是天价,2TB流流口水就好了,放在橱窗里对钱包君的伤害更小一些。

  随着新制程的引入,TLC产品广受诟病的耐久性问题得到了彻底搞定,新款1TB Blue SSD已经达到500TBW水平,折合每天80GB读写的超重负载下,运用寿命也能长达14年!好好考虑下,你真的能用到这个量么。与其他几家积极导入3D TLC NAND的厂商相比,Toshiba/SanDisk采用了独到的BiCS技术,拥有较小的核心面积和更高的堆叠能力,成本优势显著,再加上WD储存领域价格杀手的传统形象和蓝盘系列的产品定位,性价比是主打优势之一。

  此外,虽然SATA 3.0看起来比较古老,但是相比NVMe,其广泛的兼容性毋庸置疑,不挑平台、新老通吃,再加上同时提供2.5英寸7mm和M.2 2280两种规格,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DIY产品甚至磁盘阵列(含服务器)统统可以运用,软硬件的灵活性优势无可匹敌。作为讲求性价比的蓝盘,功耗的问题也必须考虑在内,想想不用散热片做外壳的2TB M.2 2280版本,恐怕也只有SATA接口能够做到了。

  SATA 3.0协议的不够是理论带宽6Gb/s等效约600MB/s的接口速度,PCI-E大行其道的当下,即使是SATA再升级的未来也是基于PCI-E接口的SATA-Express。
每250GB容量100美元,这是WD给出的BlueSSD价格,不贵但也算不上便宜。作为升级版本,Blue 3D NAND SSD保持了这一价格水平。

  纵观Blue 3D NAND SSD 1TB的硬件配置和技术指标,应该说和BlueSSD 1TB非常接近,但就是分毫间的性能改进,体现出WD新一代产品技术水平。

  随着制程技术的更新,新一代的Blue 3D NANDSSD性能已经接近SATA 3.0接口的理论极限,从545MB/s的4K 32QD的性能提升到560MB/s可谓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然而这只是显性的一部分,WD没有更换主控芯片,仍为Marvell 88SS1074,但是它重新调优了写性能,这一改进非常重要。

  在实际测验中,该SSD的读写速度非常出色,甚至优于理论值,从单纯的速度角度来看,新款产品全面领先于老款,读性能的提升尤为显著。写性能改善大型文件写入、视频编辑等使用的体验最为显著,相比之下读性能的改进反而显得暗淡。

  在I/O性能方面,新产品为写性能进行了优化,略微牺牲了些读性能,但实际数据并没有反映出显著的读性能下降,甚至与老款处于相同水平。同样还是在写性能方面,10%的大幅I/O性能提升非常令人满意,这对优化琐碎数据性能极有帮助,如此之性能甚至有与NVMe接口的低端产品一较高下的资本——当然后者在读性能上普遍超过1GB/s水平,显著高于SATA 3.0接口产品。

  如果非要这么比较,那么Blue 3D NAND SSD 1TB的功耗优势就值得笔记本电脑用户考虑,与自家NVMe接口的Black SSD相比,容量更大的它功耗只有后者的40%,即峰值3.1W vs. 8.3W,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另外的细节是,新产品优化了电路结构规划,不仅PCB上不再有“SanDisk”的标记,而且SDRAM芯片规格提升为容量更大、频率略低的单颗1GB,再加上外壳材质的改变及优化,同样1TB容量的盘体重量下降了近40%,PC用户得多欢迎这样性能提升、功耗/重量下降的高性价比产品呀!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来自: 今日头条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可参与评论
关闭

站长提醒 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
附近
店铺
微信扫码查看附近店铺
维修
报价
扫码查看手机版报价
信号元
件查询
点位图


芯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