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式拉开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系统性整顿大幕。这标志着汽车行业又一个关乎安全的细分领域,迎来了规范化的关键时刻。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事故中,12%的救援延误与门把手设计缺陷相关,较2020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这其中最知名的事故,无疑是明星林志颖父子遭遇的车祸。车辆自燃后,赶来救援的人无法从外部打开车门,最终还是副驾驶清醒的孩子从车内开了门。在近年多起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中,“车门能否及时打开”成为网友热议焦点,因为看似“炫酷”的隐藏式车门把手高度依赖电力系统,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电路中断时把手可能无法弹出,导致车内人员被困。相关数据还表明,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破拆时间是传统车门的2.75倍,这意味着事故发生后救援会更困难,等待救援时间越长,生还几率就越低。 此前全球范围内并无针对新型门把手的强制标准,国内传统机械门把手虽有QC/T 988-2014标准,规定了高低温、振动、冲击等50多项测试,但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只能靠车企自觉。而工信部此次征集意见的出台,填补了智能化门把手在安全方面的技术空白。意见明确:M1类、N1类汽车及多用途货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必须满足四大核心要求——机械应急装置强制配备、荧光标识尺寸不小于3cm×5cm、-40℃至85℃全气候可靠性测试、防夹力≤150N且0.5秒内反向响应。从救援逃生角度出发,强化了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了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无论电动式还是隐藏式门把手,都必须配备独立于电路系统的机械解锁机构,确保碰撞、断电后30秒内可通过物理方式开启,还需独立的供电模块。同时,要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防止门把手误作用,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并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总之,未来门把手的设计不能再只图花哨,安全、实用必须摆在首位。 其实,在工信部征集意见出台前,不少车企和汽车大佬已审视过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问题,并有意避开这种设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多次公开表达不满,认为隐藏式车门把手“弊大于利”,重量大、噪音大、过度依赖电力,一旦碰撞或断电,车门可能打不开,严重影响逃生。他直言:“为那点几乎可忽略的风阻优化,牺牲安全,本末倒置。”所以长城汽车现在能不用隐藏式就尽量不用。 与此同时,也有车企选择了不跟风的创新设计。例如小米SU7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既美观又保留了传统门把手的机械设计;问界M8则兼容电容、触控和机械拉手三种开启方式。轻按门把手上的按钮,可自动开门;把手伸进门把手内侧感应区,车门会自动弹开;直接把门把手往上拉,则能实现机械方式开门,覆盖了各种场景。对于车企的研发实力来说,这样的设计似乎并不难,却既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又保障了安全。 从辅助驾驶到车门把手,工信部的整顿举措不是要消灭隐藏式设计,而是给创新划上红线。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时,任何技术创新都必须以不降低安全基准为前提。汽车不需要“无聊的创新”,此次新规的出台,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