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的“减肥”远比台式电脑痛苦得多,它内部就那么丁点空间,不仅需要塞进CPU、GPU、内存、硬盘和电池等诸多部件,还得保证机身整体的坚韧性,总不能不小心挤压一下屏幕就裂或机身折弯吧?同时,如何搞定变薄变轻之后的发热问题?因发热而引起的降频、重新启动和死机问题,绝对是用户无法承受的代价。所以,芯脏的变迁,就是笔记本减肥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想让笔记本减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想办法降低芯片的发热量,而处理器(CPU)和显卡(GPU),就是决定减肥成功与否的芯脏级别的存在。今天就来科普一下移动处理器的血泪进化史,从而让我们更正确的认识移动处理器。 处理器从暂借到独享 最早的笔记本十分“不耐看”,无论是IBM开发的PC Convertible还是Toshiba推出的T1000都是媲美行李箱的存在,屏幕和外形颇为奇葩。 1985年上市的Toshiba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随着笔记本电脑这个概念慢慢被消费者所接受,英特尔终于在1994年推出了Mobile Pentium 75(75MHz)处理器,从此英特尔处理器正式划分为桌面处理器和移动处理器两大家族。 这个相似蝴蝶Logo的出现,将处理器、芯片组和无线网卡确定为笔记本的三驾马车,也最终确立了现代笔记本的形态和功能。 小提示:AMD在Athlon时期也衍生出了Athlon XP-M和Athlon 64-M等移动处理器平台,收购AMD后还推出了集成更强GPU的APU。可惜,在笔记本领域AMD始终属于相对小众的平台,所以本文我们主要还是以英特尔移动处理器为主导。 在迅驰平台一统移动江湖的时期,英特尔便携手微软尝试笔记本朝向极致便携衍化的“大跃进”,并成就了以Pentium M ULV、Celeron M ULV、Core Solo U(隶属于第三代迅驰平台Napa,TDP在5W左右)为代表的超低电压版移动处理器的威名,而它们也大都成为了一种名为UMPC的超便携移动设备的“芯脏”。 SONY VGN-UX17C应该是当年最著名的UMPC之一,这款产品采用4.5英寸触控屏幕,搭载Celeron M ULV处理器,预装微软Win XP Home Edition操作系统,重量只有515g左右,炫酷的滑盖键盘规划更是科技感十足,还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担任客串。 UMPC虽然没能实现预期目标,但却给了OEM厂商一种新的规划思路:触控屏幕不好用?屏幕太小看着费劲?价格太贵?那就做出一种屏幕(相对)更大、取消触屏、比普通笔记本迷你,价格更为实惠的产品不就结了? 上网本接力 于是,华硕在2007年推出了一款名为“EeePC 700”的产品,7英寸屏幕(800×480像素)、900MHz Celeron M处理器、512MB内存、2GB闪存…… 第一代EeePC屏幕边框宽度那叫一个感人 小巧和便宜是上网本成功的关键原因 虽然上网本性能孱弱,但架不住人家便宜啊,所以在2008年到2010年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期,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iPhone。可惜,随着苹果iPad和Android平板电脑的出现,上网本的使用场景体验被这种更轻巧更高效的移动设备所秒杀,快速进入衰败期。 Win平板诞生 面对新兴平板电脑咄咄逼人的态势,英特尔再度携手微软作出反击。英特尔为Atom赋予了更多核心,在保持低功耗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性能,并先后推出了 “Clover Trail”(32nm,如Atom Z2760)、“Clover Trail+”(32nmm,如Atom Z2580)、“Bay Trail-T”(22nm,如Atom Z3735)和“Cherry Trail-T”(14nm,如Atom X5-Z8300)几代平台,它们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实现被动式散热,也就是无需风扇规划,堪称为超轻薄平板电脑量身定制的超超低功耗移动处理器。 U/Y携手的减肥组合拳 上网本的“夭折”,让英特尔认识到了笔记本(包括平板电脑的二合一形态)在轻薄道路上的前行不能以太过牺牲性能为代价,Atom产品线被迫退市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挑选超轻薄移动设备时,绝大多数消费者宁可为更强的性能而增加预算,也不愿意选择价格实惠但性能有损的机型。 超极本成就U系威名 于是,就在上网本落幕之际,英特尔携手OEM厂商在2011年底提出了全新的“超极本”概念(Ultrabook),树立了必须搭载CULV处理器(早期TDP单核仅5.5W,双核为10W)、厚度小于20mm、重量低于1.5kg、电池续航超5小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借助SSD)等门槛。 超极本应该算是笔记本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体瘦身计划,并在价格上最大限度贴近大众,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而超极本之所以瘦身成功,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英特尔为其单独定制了新一代CULV超低功耗处理器,将TDP控制到了17W,在帮助超极本压缩身材的同时还能保留运行LOL级别游戏的性能。 如今我们熟悉的U系列酷睿处理器(如i5-3337U、i5-4200U)其实就都是CULV的血脉延续,而其TDP也从当初的17W下降到了15W,得益于制程工艺从32nm→22nm→14m的进化和核心架构的升级,U系列酷睿处理器的性能也慢慢可以胜任更为复杂的办公和娱乐环境,全新的八代酷睿i5-8250U在解锁TDP之后甚至不逊于游戏本的“芯脏”,为笔记本更薄+更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一促使Y系诞生 然而,超极本的身材就是极限了吗?Win平板电脑就不能做到和iPad一样轻薄了吗?借助Atom处理器平台也许可以,但其性能对不起大众,要知道只有高端优质用户才有为极致轻薄买单的实力和需要,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集更轻、更薄且保持较强性能,还能卖上高价确保利润的设备。 可惜,想实现这一目标,15W TDP U系列酷睿处理器还做不到,这种处理器必须依靠风扇辅助散热才能确保稳定,而风扇+热管+鳍片的散热套装就是阻止笔记本进一步瘦身的障碍。 U系列酷睿和酷睿M芯片大小对比 苹果新MacBook主板大小,甚至可以和iPhone 6的主板媲美,酷睿M的高集成度功不可没 移动显卡的神助攻 笔记本电脑最早就是移动办公专用,性能上看看视频,玩玩《星际争霸》也就差不多了。然而,当PC上涌现越来越多且好玩的3D游戏后,“笔记本为何不能玩游戏?”就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 差不多在2001年的时候,NVIDIA和ATI终于开始涉足移动显卡领域,NVIDIA的GeForce Go和ATI Mobility Radeon就是最著名的笔记本显卡商标。 早期笔记本显卡大都是MXM结构,对空间占用很大,后来才慢慢普及BGA封装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