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图像有着天生的痴迷。 将三维转化成二维 在距今约260万年至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通过简陋的工具将他们所看到的三维世界转换为二维图像,绘制在岩洞的墙壁上,壁画上的动物被叠加了多条腿,用来表现某个被分解的动作,比如野牛的奔跑。在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也发现过连续动作的分解图。这些画被视为人类捕捉动作的证据。 二维再向三维进化 1936年,利用双镜头摄影机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立体效果的影片,但此技术仍有不少限制。不过也有一名澳大利亚导演宣称,1936年纳粹德国时期已经成功拍摄两部三维电影。暂且不论是否真的有纳粹德国的黑科技,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已将二维转换维三维的潘多拉魔盒打开。 现在,3D成像技术有很多种,分为不闪式3D技术、互补色技术、时分法技术、光栅式技术、普式技术、全息式技术等。而其中以时分法为当今所广泛使用,而不闪式技术和互补色技术也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时分法技术是通过显示器件和3D眼睛的配合工作来实现立体效果,虽然量度偏低,但是立体感比较好,不过由于眼镜制造成本的问题和重影现象严重,这项技术还无法在电影院得到广泛的推广,不过由于其资源的丰富,所以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 那么,现如今影院是否会被智能手机所取代呢?我们在电影院所体验的身临其境的观影效果能否再手机上实现呢? 移动设备的3D发展 2011年,夏普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裸眼3D智能手机SH - 03C,重量140克,操作系统为Android 2.1,可以玩3D游戏,观看3D视频。 今天,笔者也找来了中兴、长虹、ivvi三款现在市面上主流的裸眼3D智能手机进行了体验,不得不说3D手机所显示的效果给人带来的体验是震撼的,画面内容呼之欲出,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消费者若想体验到如此震撼的3D效果则必须购买专门的3D智能手机,而市面上的主流3D智能手机动辄几千元,成本难免有些高了。那么可否让手上已有的智能手机拥有裸眼3D的显示功能呢? 深圳全息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普通手机的基础上,用一款能便捷实现无需眼镜观看3D效果的光学器件,将iPhone手机轻松升级为裸眼3D手机,而成本还不到购买专业裸眼3D手机的十分之一。 不同角度观看裸眼3D幕将会看见不同影像,因而使人类两眼分别看见不同影像,产生两眼视差,感受到三维效果。 上面的技术说明可能都有点太晦涩难懂了,简单来说,从《阿凡达》到《变形金刚》,一部部3D电影大卖,推动了3D风潮席卷全球,体现着人类新视觉革命已拉开序幕,3D影像也顺势而为地成了科学技术领域及消费者市场追捧的新宠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需要佩戴偏光或快门眼镜,随时随地轻松享受3D视觉盛宴成为必然趋势。 不过,同时必须承认,裸眼3D技术还不够完善,手机领域的裸眼3D技术也需细化,也就是如此,才更需要企业的推动,深圳全息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能够在普通手机的基础上,用一款无需眼镜即可便捷观看3D影视效果的光学器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的裸眼3D体验,其必将引爆裸眼3D在手机终端使用的普及,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