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折腾HiFi的人越来越多了,一时间关于音质的讨论出不穷。而最近微博上关于KOL大V六万一篇写HiFi枪文的大撕逼,更是把音质玄学这话题推上刀尖浪口。根据笔者的经验,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相比,HiFi领域的神论数量绝对数一数二,这和音质本来就带有“玄学”意味的现实有着莫大关系。 从HiFi行业诞生的那一刻其,“玄学”就如影随形。该如何评价某款产品音质好不好?大家众说纷纭,往往也只是得出“高音甜、中音准、低音劲”这样的似是而非的不清楚标准。不仅如此,HiFi玩家提升音质所运用的手段看着也相当匪夷所思,以至于最后被人调侃“火电音色偏暖,水电偏冷,核电有电子味”云云。 这些现象,在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中少见得多,例如评价某某显示器、某某电视的画质,尽管也有主观意见,但其中“玄学”的成分可就远远不能和音质比肩。为什么一谈到音质,内容往往就变得尤为“玄学”?今天就一起来谈谈原因吧。 音质难以量化:测验软件没人懂 到底怎样的音质才是好?衡量音质并不是没有具体参数,但相比衡量处理器性能、衡量GPU性能、衡量屏幕显示质量等,音质的客观参数更不为人熟悉。就算是发烧友,也很少人能够对某样器材的总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分离度、频响曲线等参数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就算这些衡量音质的客观参数摆了出来,绝大部分人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从这些客观参数去判断音质的好坏。 关于音质的客观测验,很少有人能深入了解参数背后的意义 不仅如此,这些客观参数,实际上参考意义也有限。例如总谐波失真,从保真的角度来看当然越低越好,但同样的失真数值,由于失真的频段不一样,听感却可以天差地别;又例如频响曲线,平直固然很重要,但根据发声单元的摆放等特点,需要对曲线进行调整才能营造比较自然的声场。因此,评价音质好不好,更多的还是靠主观听感,只要客观参数并没有劣化到坑爹的程度(例如分离度70%都不到),那参考价值并不很大。 RMAA可能已经是最简单的测验工具了,但依然很多人没有测验条件,或者不懂测验方式 而且,有了测验音质的工具,大部分人也并不懂正确的测验方式,例如带不带负载测出来的数据也有天壤之别。种种原因之下,多数人对音质的评价,往往没有掌控在某个标准体系当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至于有人说发烧的最高境界是烧文学。 缺乏听音经验:多数人只能听有损MP3 既然音质难以量化,往往只是主观评价,那么评价者自己心中的标准自然成为重中之重。但遗憾的是,不少关心音质的人,缺乏听音经验,其看法往往都是听风得雨而来的结论。要如何才能积累听音经验?当然是要听得多,熟悉各种器材、唱片、录音乃至不一样规格的音频文件;而如果你想要成为资深的发烧友,经常听现场更是必不可少。然而,更多人听的只是有损的MP3文件,听音自然缺乏正确的指导标准。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进行听现场这样的听音实践 拒绝盲听对比:你真能辨别音源分别? WAV和无损是否有分别?APE和FLAC格式谁音质更好?对于相似的问题,烧友们总是讨论得津津有味。但是,得出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并不困难,例如进行ABX盲听测验,蒙上眼睛去辨别不一样音频的分别。如果分不出分别,任某东西的音质被说得天花乱坠,那对于你来说,也无补于事。 索尼就举办过全国规模的盲听大赛活动,对于这种HiFi实践活动,总是多多益善的 而长期聆听这一理由或许更加站不住脚,一些烧友进行盲听对比的时候,也是用自己长时间聆听过的熟悉音源,和陌生的器材做对比,但竟然分不出分别。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相似的测验,但却会用文字语言去描述音频系统间巨大的差别,或许这里面有什么难言之隐吧。 听觉感官不清楚:同一个音频文件早晚听上去不一样? 和视觉相比,听觉的感官来得更加不清楚,也比较容易随着时间产生变化。要对比屏幕色彩的不一样,肉眼比较轻易就可以分别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感官就是精确无比的,相信很多人都玩过视错觉的心理游戏,例如区分黑白背景下的相同灰色哪个更亮哪个更暗等。视觉尚且容易受环境影响,更何况听觉?在一些心理暗示之类的影响下,例如同样规格的音频文件,某一个上面多了个金标认证,你对它的音质评价可能会迥然不一样。 人的感官是相当靠不住的,视觉尚容易受影响,何况听觉? 电声知识匮缺:HASH码一样的音频音质不一样? 关于音质闹出的很多“玄学”笑话,往往都相当匪夷所思。例如HASH码一样的音频文件,复制而来的那一份音质不一样;换用HDD和SSD储存音频文件,音质竟然也会有分别等等。这些“玄学”的诞生,往往是由于人们缺乏电声方面的一些知识而造成的。 无损音频的波形和原始数据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总结 简而言之,由于音质客观测验数据存在局限性,多数玩家经验有限,加上实践困难,以及一些人对电声原理不求甚解,因此关于音质的看法,往往有所偏差又难以验证,很容易就会充满玄学意味。这也给了商家可乘之机,反正音质这东西这么玄,满口胡言也很少被人打脸,通过舆论造就一些“神器”,轻松就可以赚得盘满钵满。 那么玩家该如何跳出“玄学”的怪圈?偏听则暗,多听则明。一方面要对一些基本的电声知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还是要多实践。实在没有条件的话,那干脆不要玩,要知道很多器材的实际成本低得可怕,固然有的东西贵得值,但也有以次充好的货色,你忍心被JS白宰一顿?最后,还是希望和音质相关的消费圈子能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健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