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VR)技术去年在消费市场初试啼声,掀起众多科技爱好者间的一阵旋风,沉浸式的娱乐体验虽然看似新颖,但高昂的价格,还是让一般消费者却步,在消费端比大家当初预期的都还慢热。因此,下一步要能连续往主流市场扩散,厂商就必须祭出新招,而降低售价,就是其中一个策略。 无独有偶,最近降价的也不只有HTC Vive。Facebook旗下的Oculus今年3月就曾调降过一次价格,7月时也再度祭出6周优惠,将Oculus Rift头戴设备和Touch控制器组合调降到400美元,比当初两者刚推出时,加起来近800美元的售价还少了一半。 他认为,调降价格是为了将VR推向更广大的消费群体,「我们相信这会增加消费者的接受度,并且创造一个对于内容开发者而言更健康的市场,另外也为我们的配件以及搞定方案合作伙伴,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明年能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创造需要,从高端VR推向主流市场不过,两大VR厂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永久降价,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 一名VR产业界人士表示,其实VR设备在消费性市场的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最早的时候就有人拆开分解过VR设备的BOM表(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单)。东西一开始不能贱卖,才能替市场定锚(anchoring)。若以售价而言,消费性市场其实没有什么一定比较贵或比较不贵的问题,像是苹果iPhone手机的定价永远都是超出ASP(平均售价)很多,但它依旧卖得动。 现阶段VR在消费市场的问题单纯就是「没有需要」,连炫耀性或社会认同性的需要都没有。因此VR厂商选在现在降价很合理,这同样也是在拉抬新的、潜在的市场需要。 带动硬体+软体的正向循环「硬件便宜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花钱购买内容,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入手VR设备。这是扩展生态体系的一步。」Oculus VR 内容负责人Jason Rubin在今年3月Oculus首度调降价格,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这么表示。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是硬件降价后能带来的效益之一。毕竟在VR生态体系中,硬件设备与内容扮演相辅相承的角色,一旦硬件便宜,愿意花钱购买内容的人多,也较能带动后续的正向循环。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次两大厂商在降价同时,都同步提到内容的重要性。例如,Oculus在调价之余,宣告每月会发一款VR游戏;HTC Vive这回不仅降价,还宣告内容平台Viveport一个月的免费试用订阅服务,以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但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SuperData预测,HTC Vive和Oculus的销量分别约为42万和24.3万,显然VR设备并没有大家当初预期的出现爆发性长大。因此,在设备数量尚未达到一定规模之前,价格的调降更多的时候更像是*WF词语*的引线,但能不能带动VR设备的爆发,还得看消费者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