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虽然有几部挂着“Note”名号的手机相当火热,但是他们却被一条耳机抢了风头,flow的那一系列狗血故事大家应该都略有耳闻,但是大家难道不会觉得奇怪么,为什么现在各个手机厂商都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耳机了?小米的1More、魅族的Flow、OnePlus的金耳,今天锤子的官网也上线了一条全新圈铁耳机......个个手机品牌不务正业的背后,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其实让人意外的是,在手机厂商一窝蜂做耳机之前,他们对于耳机的态度其实是拒绝的,互联网手机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不少品牌冒天下之大不违拿掉了手机包装中的耳机,代表厂商自然就是当时的小米了。因为线上手机厂商需要打响高性价比的概念,所以在成本压缩做到了极致,为了赚取那一丢丢的利润,他们不得不去掉了原配耳机,即使一条原配耳机成本仅仅是个位数。 做耳机究竟有多赚钱? 那么耳机的利润究竟有多高呢?我们先从传统的耳机厂商说起,旗下拥有AKG等多个品牌的Harman,消费者产品业务净利润基本在是27%左右,罗技(含UE)的净利润在31%。 然而手机厂商和耳机厂商不一样,如果他们做耳机,利润率恐怕还要比耳机厂商高得多!耳机厂商的净利润确实只有30%左右,但是大家知道一般这些品牌的耳机售价使物料成本的多少倍吗?至少300%!那么为什么最后净利率只有30%上下呢? 因为除了物料成本之外,耳机的研究成本可是相当高的,耳机的音质其实是个玄学,除了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声学、材料学、电磁学等因素之外,调音师的影响其实才是关键的,比如AKG的Q系列调音就是昆西·琼斯(Quincy Jones,曾经是迈克尔杰克逊的调音师)完成的,所以该系列的耳机售价也全都高高在上。 大家是不是意识到什么故障了?没错,手机厂商在上面这些环节中的投入恐怕没那么多,据我们了解,几乎所有的手机品牌耳机确实都是贴牌产品。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手机厂商自觉地将自家耳机的售价压得非常低,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圈铁、三单元、生物振膜、液晶振膜等看起来非常高端的配置。 话题回到音质上 事实是,比起买手机厂商那些顶着各种噱头的耳机,或许去买一条低阻抗(手机也能很好推动)的品牌耳机反而会有更好的听音体验,因为虽然其他品牌的耳机用料没有多奢华,但起码别人的调音还是非常专业的。特别是在优秀调音师十分匮乏的国内,指望代工厂商调出好声音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