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维网

标题: 如何看待QLC颗粒的固态硬盘? [打印本页]

作者: bdlove    时间: 2018-8-31 11:02
标题: 如何看待QLC颗粒的固态硬盘?
第一个QLC颗粒固态东芝RC100已经出了。QLC颗粒的速度和寿命如何?MLC越来越少了。TLC占领市场是不是技术退步?
作者: eIxgQwRa    时间: 2018-8-31 11:02
马后炮补充一下,第一款 消费级零售 QLC固态,是英特尔在FMS 2018(之前)发布的SSD6 660p。
如何看待QLC颗粒的固态硬盘?-1.jpg
登录/注册后看高清大图

和TOSHIBA RC100一样,660p是M.2 NVMe PCIe的规格。


已知的容量有512G / 1TB / 2TB,采用定制的SM2263主控。优秀的模拟SLC Cache方案让它作为第一款主打“白菜价屠榜”的QLC产品,读写性能也还算及格。

512G版本:顺序读/写分别为1500MB/s、1000MB/s
1T/2T版本:顺序读/写皆是1800MB/s
512G版本:随机读/写(8GB区间)分别为90000 IOPS、220000 IOPS
1T版本:随机读/写(8GB区间)分别为150000 IOPS、220000 IOPS
2T版本:随机读/写(8GB区间)皆是220000 IOPS
不出意外,这款固态的官方定价会是SSD7 760p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一段时间之后,1GB不到1元的 M.2 PCIe NVMe 大容量固态将会开始快速普及。
七X虹,金X克等廉价白/黑/拆机片固态组装厂商恐将成为受害者(笑
作者: qinger0912    时间: 2018-8-31 11:02
量变是可以引起质变的
如果你们的机械硬盘支持的话,可以用smartctl之类的软件查看到总写入量。我的2TB仓库盘用了那么久只写入了2.82TB,就算按QLC全部写放大也不可能超过10PE。
意思就是当使用QLC的SSD便宜到成为电脑里的普通仓库盘的时候,使用习惯的改变和它巨大的总容量就使得那点写入数限制显得微不足道了。
换一种说法,假设主控和缓存能够抹平可感知的速度差异,写入上限同为1000TBW的256G的eMLC固态和2TB的QLC固态,当然是用容量大的爽。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反正都用不完1000TBW。
作者: zhoujingli    时间: 2018-8-31 11:02
我有个垃圾240G TLC装在某台全年长时间开机的PC上,大概年均磨损在1-2%吧。


买SSD呢,颗粒速度是可以在乎的,颗粒寿命就是胡扯....早期SLC和MLC的故障率比现在的白片和正片TLC还高,而且比现在的TLC还慢一大截,很多都没比现在的高端U盘快到哪里去,说技术退步的是不是根本就没用过早年几十G的那种低速SSD?


故障来说,颗粒本身故障是少数,都是断电,板子挂掉,内存挂掉,固件bug一类,早年间从低到高端几乎没有什么完全找不出问题的,要么掉速(MLC用的时间长也掉),要么掉盘,要么速度如驴,当年还是打磨白片和黑片会死的时代,比现在严格多了(比如OCZ),所以说与其在乎颗粒寿命这种玄学(我就没见过白片因为颗粒不行炸的),SSD最重要的主控缓存方案等倒是很少有人上来就谈及,这才是决定故障率和真实性能的玩意好么?
一样是TLC,BX200的低容量版本写过缓存之后还不如850EVO的一半快,BX200耗能还高一圈,你就直接地图炮给圈一起了,这还是标准正牌大厂之间对比,就很极端了,这能用颗粒区分么?


吹SLC的有多少真给SLC买单了?Toshiba给OCZ马甲了好几款也没见谁买嘛......至于星星星和镁光是早就不出原生SLC了,说个搞笑的,星星星的MLC和SLC。
现在的话QLC只要缓存足够,写入其实问题并不大,毕竟也没有人天天写数十上百G文件进盘,而且厂商标的TBW离实际寿命事实上差的很多(有1/5就不错了)那个数字你不但很难用到,而且离SSD挂掉还很远,这个主要是为了怕你恶意写挂骗保修设计的
举个例子,一块500GB的星星星860EVO才只有150TBW寿命?星星星这么好的主控+这么高的制程才这点PE么?


不过有句讲句,星星星那边QLC的保修跌了,变成3年了,估计要么价格屠夫(说是SATA规格500/1/2容量,高端是不可能高端的),要么确实短时间内有点小问题。
作者: fishbiscuit456    时间: 2018-8-31 11:02
未来的趋势就是QLC,我买


模拟SLC缓存解决了QLC速度问题,就像pm981一样,4G基础独立SLC缓存区+20G模拟SLC缓存,应对各种疑难杂症,速度起飞。
大容量解决了寿命问题,120G QLC固态可能寿命为人诟病,但是512G 1T的QLC呢?容量翻倍写入寿命也翻倍,还嫌弃不够吗?
QLC颗粒解决了成本问题,有人说QLC的成本估计是TLC的一半,不知道是否属实,不过无论如何,QLC成本很低这是事实。


如果对比256G TLC NVME固态和256G QLC NVME固态,QLC在速度寿命上都有很大劣势。但是如果同样的价格能够买到480G QLC呢? 速度不够容量来凑,谁怕谁?
作者: cdixeji    时间: 2018-8-31 11:02
qlc本身没错,寿命短就寿命短吧,只要价格实惠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看了下某宝价格,240g版本卖589 ? ? ? 没搞错吧?我记得这个价位区间有威刚s11,960 evo,pm981,英特尔760p,建兴t10 plus,浦科特m9peg等等的240-256GB版本,哪个不比你强 ? 现在怎么和他们竞争 ? ? ? 傲腾内存32g也没你贵啊。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这应该就是tlc的接替者吧,tlc价格的接替者,以后的tlc变高端了,突然看mx300好顺眼啊,mx500和1100哪天也再买一块来玩玩
作者: 傲雪风    时间: 2018-8-31 11:02
首先,TLC在寿命党里要真香了~


然后,“我XXX就算是用机械盘,回到原始社会,卡死在电脑前,也不用你这寿命辣鸡的QLC!”
厂商“1T500块。”
“真香!”


﹙ˊ_>ˋ﹚
作者: 華大夫    时间: 2018-8-31 11:02
QLC算什么,只要能继续降低成本,并且使得使用寿命满足多数的人,那么久还会继续往下走。至于什么时候是尽头呢,容量上也满足普通人了,价格足够低,可以让人不犹豫就买个500GB来用的地步。技术的进步使得QLC的商用成为现实,而不是退步。
作者: xiexueqiao    时间: 2018-8-31 11:02
不适合做系统盘,系统盘还是推荐mlc/tlc,这种盘非常适合做只读不写的用途。比如存在服务器上永不删除的视频,亦或者是有钱人存大姐姐。
大容量存储还是需要大容量的机械硬盘,机械硬盘可不是1元一GB,机械硬盘现在是200元1TB,这个价格真不是固态一时半会能赶上的。
作者: wsm123123    时间: 2018-8-31 1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y4080    时间: 2018-8-31 11:02
只有成本越低 价格才能坐低 买的人才能越多越赚钱
MLC性能好 但是价格贵 需求高性能的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市场 所以越来越少了
TLC 的技术远比 MLC 复杂多了 为了在不可靠的存储介质上实现数据持续性 TLC 有各种高端的编码 纠错技术
作者: pybbs    时间: 2018-8-31 11:02
QLC目前肯定在各方面的性能都是有差距的,它目前的优势在于高密度的存储带来的单位容量成本的下降。和之前TLC一样,有人说这是技术退步,只认准MLC甚至SLC才是正确的方向,我认为这是不理智的。
    汽车刚发明的时候跑的还没有马快,你能说它就是落后的代表吗?当然不能,因为汽车的动力来源和理念决定了虽然初级的阶段跑的慢,但是潜力是无穷的。存储颗粒是一样的道理,高密度存储是未来的趋势,而现在的QLC也好TLC也好虽然有寿命等等问题,但是根本上的优势是存在的,这也决定市场现在再怎么骂,未来也一定是他们的。
    所以各位现在疯狂吐槽QLC没关系,毕竟局限性在这儿放着,多多鞭策厂商也未尝不是好事,但是不能因此死守着SLC/MLC不放啊。
作者: ADUPREce    时间: 2018-8-31 11:02
估计现在的qlc芯片是可以设定成tlc mlc slc模式的,当然主要是设置成slc提高速度降低磨损。


关于损耗均衡,各类民间算法已经汗牛充栋了,光cnki上的灌水硕士论文都有几百篇了。估计业界只会更先进,如果成本能控制住的话。有很多算法可以区分冷热数据,让冷数据放qlc,热数据放slc就行了,在垃圾回收的时候做就行了,也不会额外降低性能。


想想也是刺激,128g slc现在就能做成1t qlc。qlc技术已经有十年历史了,去必应学术搜那个16lc nand就是了,应该是08年的论文。


实际上随着在线高清和16GB的普及,大硬盘一般也不至于频繁改写。我已经很久没有下载过很大的东西了,其实就是懒了。以前还下ape,现在音质过得去就行了,64k也一样听,反正都不如现场。
作者: chaojiwantong    时间: 2018-8-31 11:02
MLC的你们嫌贵。
QLC/TLC的你们嫌“技术退步”。
东芝怎么办?东芝也很绝望啊。
QLC技术含量很高啊,怎么能说是“技术退步”呢。
MLC的产品也不是没有啊,东芝的Q200、浦科特M8PeGN、镁光BX300。
TLC为什么会占领市场?
因为大家都喜欢买便宜货啊。
劣币淘汰良币啊。
MLC怎么办?MLC也很绝望啊。
作者: rt45rti    时间: 2018-8-31 11:02
从原理上来说,SLC是一个单元存放1 bit信息,MLC是2 bit信息,TLC是 3 bit信息,QLC是4 bit信息。不考虑周边电路复杂度提升的开销,不考虑单元寿命,不考虑制程工艺提升的话,理想的成本对比就是TLC = 1/3 SLC, QLC = 1/4 SLC。


然而,不同与SLC改成MLC直接容量增加一倍,或者价格便宜一半,也不同于MLC改成TLC直接容量增加一半或者价格便宜1/3。TLC和QLC的成本对比的话,不过是1/3:1/4=4:3而已。也就是说1T的QLC,还是要卖750G TLC的价格。


不考虑价格,也不考虑制程升级,单说容量的话,如果TLC能做到单根M2 3TB的话,QLC大概能做到4TB。


所以,想着QLC可以做到SSD白菜价,SSD大容量的,完全是错觉。如果真的有白菜价大容量的QLC SSD,TLC的也不过是土豆价,容量也不会少多少。


还有不理解的,直接给张倒数函数曲线图:
如何看待QLC颗粒的固态硬盘?-1.jpg
登录/注册后看高清大图

作者: CCouQPvx    时间: 2018-8-31 11:02
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来说,QLC完全够用。

寿命再短,也是有写入均衡的,所以整体寿命可预期;对于绝大多数人日常使用电脑的习惯(办公、打游戏等不十分依赖磁盘IO的应用)来说完全够用,正常使用的寿命足够长。

仅有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因为寿命的限制,QLC不宜长期挂bt进行大量下载,不宜长期用作大型软件的暂存盘。
作者: ADUPREce    时间: 2018-8-31 11:02
QLC有了,PLC还会远吗?
作者: oLjwRgTm    时间: 2018-8-31 11:02
QLC早就是服务器硬件升级日程上的事情。


其实,对于固态硬盘来说,最大的限制,是【物理空间】。芯片实打实是有面积的,无论如何,同样一块芯片的面积,容量上就是TLC三倍于SLC,反过来就是如果要做到同样的容量,SLC需要的线路板面积是TLC的3倍。这就导致了当初的SLC固态容量都不大,大不了,一块做成了双层线路板的2.5寸镁光  SLC固态,只有375G。但是为了容量,不断将制程缩小,到了1x nm制成的TLC的时候,发觉已经不能把制程再做小了,否则寿命就太差了。然后,出现了伟大的3D nand,一下子给【容量=面积】找到了出路。然后,容量有了,寿命问题也减轻了,只要不断提升主控的性能,速度也不是问题。QLC只是再进一步优化容量而已,毕竟物理层面上来说,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运作在什么模式的问题而已。


PC DIY用户一直有一个错觉,以为自己用的设备占半导体市场的大头?然后直到挖矿这件事情出现以后,惊叹挖矿的硬件和耗电的惊人?其实挖矿这玩意儿,对于整个商务电脑世界的电脑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否则哪儿来的租服务器云挖矿?PC的硬件提升,只是专业电脑,超算,服务器的硬件升级的附带品而已。
如何看待QLC颗粒的固态硬盘?-1.jpg
登录/注册后看高清大图

如何看待QLC颗粒的固态硬盘?-2.jpg
登录/注册后看高清大图

作者: cGtLUxYT    时间: 2018-8-31 11:02
对于笔记本用户有优势 2T 7200RPM HDD加一个120G-240G SSD也不是很便宜 傲腾寿命没问题就是容量太小价格过高 而且机械硬盘的笔记本故障率要高一些 也要厚一些 也更费电 如果用2个m.2.的SSD 用QLC做仓库盘就挺不错的
颗粒拿来做卡带这类应该也很不错 对于嵌入式设备例如无线路由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写入很少 容量大了可以有更多的功能) 低价位无线路由可能会有进步(前提是带QLC闪存控制器的SOC便宜)
对于台式机 尤其是中塔甚至全塔的机箱的用户来说 优势真的不大 因为散热 空间和功耗基本上没有问题 所以可以用MLC的ngff ssd作为系统盘或者给机械硬盘加速 机械硬盘用m.2. ssd或者傲腾加速
毕竟 现在的TLC闪存在SLC缓存满了之后都比机械硬盘快不了多少了 延时也高 用MLC做读写缓存的机械硬盘相比单纯的QLC来说反而有优势 特别是3t的容量
如果台式机用带缓存的阵列卡 或者以后可以用SSD给阵列加速了 除非QLC卖的比机械硬盘还要便宜 不然台式机上真的没有优势
作者: ttyn727    时间: 2018-8-31 11:02
我觉得其实无所谓技术进步或者退步。
对厂商来说做几层单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难点在于多层单元如何在提升容量的同时尽可能的不降低过多的寿命和速度。


所以在推广TLC过程当中产生的3D NAND才算是真的技术进步。


某些杂牌SSD辣鸡一点的TLC颗粒,在TLC模拟SLC缓存耗尽之后会降低到20MB/S的速度,这种速度我想只要是个人都忍不了。
举个例子,东芝Q300 240G, 使用了四片闪存颗粒,4通道,在SLC缓存耗尽之后的速度大约在150MB/S左右,这个速度已经和传统机械硬盘相差无几,甚至更低。


而某些2242/2280接口的固态硬盘 在只能使用2颗闪存颗粒,并且还使用杂牌的情况下,速度会有多低可想而知。


而在东芝XG5上,由于使用了3D NAND闪存颗粒, 单颗闪存可以做到4通道, 在2280尺寸的M.2接口固态硬盘上只需要2颗就能做到8通道。
而在之前的东芝Q300 1TB版本上,使用8通道需要整整贴满8颗....  


所以3D NAND能做到同样尺寸下,不仅仅是更大的容量,还能提供更多的通道数——这意味着TLC的最低速度会大大提升。所以你会看到采用了3D NAND的TLC固态硬盘在SLC缓存耗尽之后还能拥有数百MB/S的速度。




QLC这个东西,寿命和速度相对于TLC来说肯定是会再大幅度降低的。但是具体如何,要看3D NAND如何深入发展下去了。
目前来讲,只要3D NAND可以继续做到更多层数,那么速度和寿命都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目前的问题只在于成本和售价。
作者: chenlei520    时间: 2018-8-31 11:02
不要高估厂商的职业道德,不要低估厂商的胆量。


反正TLC都有这么多人使了,我对QLC其实也无所谓。我只是想说,很多时候你看着是技术的正常发展路径,其实多走一步就掉下悬崖了。现在厂家抛出一堆数据告诉你性能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真出事了他还认吗?


IBM玻璃硬盘引发全球恐慌的时候,当初吹捧玻璃硬盘的朋友全都得了选择性失忆症。




欢迎光临 迅维网 (https://www.chinafi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